北京城中隐匿的建筑遗产

古建筑
    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筑龙学社特别开设了《》系列讲座,既有理论+案例分享,也有实操课程。目前,播出两期,第一期:中国保护演变和第二期: 北京老城中隐匿的遗产,上期分享了第一期PPT内容,现将第二期进行分享。
一、背景:北京多样的建筑遗产
1. 北京城建的发展历史
2. 北京老城的保护规划现状
3. 研究切入与方法 
北京城的多重建设及多层次文化 官方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多元文化多民族信息的凝练载体
二、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演变
1. 历史街区民居类
历史街区的颗粒尺度研究

研究范围:东四十条到朝阳门大街73公顷;

设计范围:东四三条至八条这一空间范围内,东西长740米,南北长680米,面积范围49公顷

历史街区民居类

其中包括:东四三条、东四四条、东四五条、东四六条、东四七条、东四八条六条主要东西向胡同;月光胡同、月牙胡同、流水巷胡同、南板桥胡同、石桥胡同、育芳胡同、德华里等七条南北向胡同。

重点建筑遗产
2. 近现代建筑类(的对比研究)
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是西方的古典式样。
近现代建筑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建造的外国使领馆、银行、饭店、住宅、海关等,以及20世纪初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活动设计的行政部门的建筑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样。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